2025年7月17日-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连续召开五场座谈会,专门聚焦医保支持创新药械。
投资大、周期长,除了在研发、推广阶段花费巨大,对产品定价、支付力度等方面也有着更高需求。
立项指南。与此同时,伪创新、内卷式创新将在综合价值评价被挤出水分,把更多赋能空间留给“真创新”。
建立完善特例单议和数据工作组等配套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同时支持医疗技术创新。
作为需要长期投资高技术赛道,创新医疗器械需要资金持续注入以保障发展可行性。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医药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带动100亿元以上规模社会基金投资医药领域。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市场回报率。只有创新医疗器械有着良好的发展预期,才能吸引更多资本进场。同时,充沛的资金基础也是创造“真创新”的重要土壤。
除了研发、支付等环节,审批效率同为创新医械商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竞争赛道,几个月的时间差甚至能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
7月3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公布《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2025年第63号)》。
其中提到,我国将建立更快、更新的高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制,对符合要求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进一步优化创新审查工作。
8月1日,北京药监局印发《北京市医疗器械快速审评审批办法》,对创新产品注册申请人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业务指导,优先安排现场检查,单独排序、优先审评,平均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技术审评。
7月16日,上海药监局印发《上海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对列入优先审批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按照接收时间单独排序,优先进行技术审评。
根据中国医药报,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注册的技术指导,已有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7.5%。
近日,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平在带队赴山东调研时提到,要促进临床需求与企业研发高效对接,促使更多新产品惠及公众健康;鼓励临床专家更多参与医疗器械研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