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标杆智能工厂内,膏剂、栓剂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提、放、灌、拣、装、码等核心工序一气呵成——这条改造后的膏栓智能生产线%以上的同时,成品率也显著增长,一次合格率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100%。
智能产线上忙碌的生产场景,正是武汉工业技改浪潮的一个缩影。当“武汉模式”遇上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这座中部工业重镇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探索出了“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双轮驱动路径,创新型采用政策“大礼包”和主动上门“把脉问诊”方式,精准拆解企业“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困境并取得显著成效,拉动武汉工业投资自2024年至今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下,未来工厂正成为撬动工业投资增长的新引擎,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也为全国工业转型提供一份可复制的“武汉模式”。
作为全国较早启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城市,武汉早在2019年就已开展“工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按照“数字化产线——示范智能车间——标杆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四级联动的模式梯次推进未来工厂建设。
“我们计划每年培育100条数字化产线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政策支持上,武汉市经信局在2019年出台了20条专项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021年,结合5G、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要求,升级出台14号文,在政策层面为企业技术改造保驾护航。
一方面,政策继续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给予普惠性支持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智能化改造支持门槛,由投资2000万元降至500万元,提高智能化改造支持上限,由80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在支持设备购置与改造的同时,首次将项目相关的研发投入纳入企业未来工厂建设的支持范围,体现了“软硬协同”的政策导向。
另一方面,政策瞄准“未来工厂”培育目标,配套奖励资金。引导拥有数字化基础的企业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推进生产装备数控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数据可视化,打造示范智能车间;遴选一批技术基础好、投资能力强的企业,融合应用网、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打造标杆智能工厂。
政策“大礼包”有了,该怎么推动落地实施?武汉市率先采用政府买单、免费诊断模式,遴选华工科技、武汉宝信等6家全国高水平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服务机构,聚合设备、软件、工程等全链条改造资源,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门槛。构建模块化产品体系,聚焦技改过程中18个共性场景需求,主动上门“把脉问诊”,免费为企业量身订制诊断方案4000余家次,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咨询诊断服务全覆盖,逐步解决工业企业长期以来“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的难题。
更进一步地,武汉市还通过举办“三化技改周五之约”活动,现场开展示范推广。搭建推广平台,以示范智能车间和标杆智能工厂为样板,固定周五为期,每周走进一家企业举办工业技改现场示范推广活动,把好做法好经验向全市工业企业推广,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141场推广会。创新推广形式,借助专业团队支持,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线下企业现场观摩学习,体验改造成效,交流典型经验,专家辅导点评,线上企业借助第一视角参观产线、旁听经验、互动答疑。
针对企业技改中的资金压力难题,武汉市充分用好用活资本工具,采用政策手段加金融工具“双线输血”体系,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联合银行、租赁机构,设立工业技改银行贷款资金池200亿元、金融租赁资金池150亿元。建立白名单,对进入白名单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出具灵活还款计划、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限。开展“银租政助力企业设备更新”活动,进企业、进园区、进街道,为企业提供设备更新建议、融资方案、政策辅导,帮助企业“轻装技改”。
位于洪山区的武汉标杆智能工厂,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硕果。该工厂通过5G、网、与自动化设备深度融合,已构建起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其中膏栓车间全面升级自动化智能化产线%数字化管理,形成国际领先、国内尖端的膏栓智能生产线%以上,订单完成周期由15.04天缩短至14.7天。
马应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进行智能化改造后,员工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提高了32%,核心产品成品率显著增长,一次合格率和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100%,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下降9.52%,并获评湖北省绿色工厂。
此外,市场需求也可以更快响应,更快速地实现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再到产品销售的全链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传递,极大促进了以公司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整体供应链协同。公司订单确认效率提升80%以上,发票维护效率80%以上,线%以上。
得益于突出的技术改造成效,马应龙获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方向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
马应龙的创新实践仅仅是武汉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的一个缩影。武汉市经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已培育数字化标准产线家,创建华星光电、武船机械、烽火通信等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
系统化的智能化改造为产业集群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成势见效。
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等优势企业智能制造整体转型和能效提升加速。长飞光纤、东风李尔、中韩石化等标杆企业实现从用户到产品到制造全面智能化、数字化。122家智改示范企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31.2%和19.9%,产品不合格率、运营成本分别平均降低19.7%和22.2%。
与此同时,以、武汉宝信、联想智能、格创东智等为代表的6家高水平智能化改造服务机构,聚合西门子、华为、科大讯飞、浪尖设计等26家联合体单位,形成立体化智能制造产业生态。TCL格创东智华中总部落户武汉,2022年成功入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2023年华中总部升格为全国运营总部。华中数控、艾普工华入选工信部第一、二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录》。
这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正以数智赋能、创新驱动为引擎,为武汉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根基、注入强劲动能。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通过制度性分工和功能性互补,构建了未来工厂培育的成熟体系——以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平台遴选、需求对接、咨询诊断、方案实施、标杆培育、示范推广等为实施路径,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最终实现拉动工业投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
在这套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下,武汉市工业经济增势稳健、动能充沛、韧性十足。
数据显示,今年1-5月,武汉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1%,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投资总量占全市投资比重27.1%,较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拉动产业投资势头逐步显现。
计算机、通信等重点行业也实现稳步增长。1-5月,武汉市制造业投资增长12.9%,31个行业大类17个行业增长,增长面54.8%。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工厂越多的行业,对制造业投资拉动效果越显著,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占整个制造业投资比重接近4成。汽车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大幅增长44%、91.3%、32.5%,占制造业投资合计达21.1%。
此外,各个项目建设均在加速推进中。武汉目前在库工业项目达1228个、计划总投资6963.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9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9个,锐科激光产业园、海康威视二期等9个1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8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4个,迈瑞医疗、诺尔玛智造基地等7个10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陆续投产。
武汉的智能化改造并未就此止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全球浪潮,武汉市主动抢抓机遇,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着力打造工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版图,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智造”加速升级。
系列措施包括加快建设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模型调优、算力适配、数据归集在内的一站式“AI+”服务,孵化垂类大模型;大力支持工业企业融合应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实现“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全覆盖;制订出台培育发展开源鸿蒙生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快打造国家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全面加大“软技改”力度等。
从政策引领到市场响应,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培育,武汉未来工厂建设的创新实践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同频共振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随着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未来工厂不仅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更以点带面激活了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活力,成为撬动武汉工业投资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