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QYResearch的研究统计,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规模达到了6358亿美元。预测,2031年全球医疗器械规模将达到9098亿美元。2025-2031的复合增长率是5.1%
根据全球医疗器械协会的调研,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的占比最高,同时这两类产品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受到多重驱动因素的推动,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医疗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等。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的核心因素。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人对心血管、骨科、影像诊断等医疗设备的依赖性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中国、日本、德国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医疗器械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其次,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也带动了长期治疗和健康监测设备的需求增长。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体外诊断设备、监护设备、康复设备和植介入耗材等产品的市场扩容。
再次,医疗技术持续创新是推动行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手术、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3D打印和分子诊断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与精准度,也催生出新的细分市场与高端设备需求,加速传统医疗器械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此外,国家政策支持和医保体系完善也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国纷纷出台鼓励创新、国产替代和医疗改革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带量采购”“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二类设备注册简化”等举措降低了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同时也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
最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与医疗资源下沉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疗设备市场的快速扩张。随着消费升级、互联网医疗发展及数字健康普及,个人健康管理设备、家用医疗器械等成为市场新增长点,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行业监管趋严、技术壁垒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准入难度大以及外资品牌竞争激烈等问题。
首先,行业监管日趋严格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合规压力。各国为保障医疗安全,持续强化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审批、注册、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的质量监管。
其次,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国产品牌的高端化发展。虽然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在中低端市场表现活跃,但在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系统等领域,仍较依赖进口品牌。由于核心零部件(如高端探头、图像处理芯片、材料技术)受制于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数量众多,尤其在注射器、输液器、手术包、DR、超声等中低端产品领域,重复投资和低价竞争现象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医院准入门槛高、渠道资源集中也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障碍。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设备采购流程复杂、周期长、对品牌和产品稳定性要求高,中小型企业很难打破垄断格局,进入主流市场。同时,集采政策扩大应用后,部分企业面临产品价格快速下滑甚至出局的风险。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持续扩张与深度转型的重要阶段,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协同发展的趋势。多重因素推动行业不断迈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导向型的新格局,为全球医疗健康体系的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首先,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手术、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基因诊断等前沿技术加速融合,推动传统医疗器械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演进。例如,AI辅助影像诊断、云端远程监护和个性化定制植入物等正成为市场新增长点,大幅提升了诊疗效率和精度。
其次,新兴市场的崛起为行业注入强劲活力。除北美、欧洲、日本等传统市场外,中国、印度、巴西、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医疗支出不断上升,医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对中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些地区正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战略布局和业务扩张的重点区域。
第三,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供应链稳定性成为新关注重点。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贸易壁垒等影响,全球医疗器械制造和供应链正经历从“全球分工”向“本地生产+全球协同”转型。欧美国家加强本土制造战略,亚洲新兴国家则凭借成本和配套优势继续承担制造重任,全球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
最后,监管政策趋于收紧与规范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欧美MDR法规、中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UDI编码体系等不断完善,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日益融入产品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绿色低碳医疗器械逐步兴起。
QYResearch提供医疗器械产业链各细分产品调研报告,包括常规报告和定制调研,涵盖医疗器械产业链及下游各个细分领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