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医疗设备集采频现“超低价中标”现象。某地集采设备总预算过亿,但最终使用资金仅1000多万,这种表面的“节省”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面对集采“唯低价论”的争议与担忧,7月24日,国家医保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中选规则方面,集采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这一官方表态,是对唯低价论的及时“纠偏”,正推动集采向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7月24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深化医保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图源:国新网
医疗设备集采旨在通过集中采购挤掉价格水分,实现财政资金高效利用。但频发的“超低价中标”现象却可能适得其反,导致隐性浪费甚至增加财政负担。
“一分钱一分货”在医疗设备领域是铁律。超低价将迫使部分企业通过缩减核心配置、采用低等级元器件、甚至牺牲品控来压缩成本。某超声一线招采负责人表示,此前有地区“重低价轻实效”的做法,曾导致设备“采购即报废”,造成资源浪费,也背离了设备更新的初衷。
《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部分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率不足40%。背后原因之一,正是采购环节僵化执行“最低价中标”以求避责,常导致购入设备性能不佳或操作复杂而被弃用。某地县纪委监委在整治医疗系统乱象时发现,当地公立医院购买某些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医院连年亏损。可见,表面上的“节约”,最终可能演变为更大的“浪费”,应努力将每一分资金用在“刀刃”上。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唯低价论”对医疗设备产业的长期伤害不可忽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杨建龙在接受业内媒体采访时指出,部分企业为了生存或实施战略竞争,往往采取极端低价策略,通过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破坏了行业的价格体系,还削弱了高质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业生态的恶化正在阻碍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杨建龙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向高端化发展的关键爬坡期,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行业整体利润的支撑和高端应用的市场培育。然而,持续的低价竞争正在逐渐消耗产业的爬坡能量,削弱行业创新投入能力,最终可能损害产品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可见,这种“以短暂让利换自残式生存”的策略,本质上有短视之处。其弊端在于引发“技术断路”——非主动“断腕求生”,而是被动切断了技术迭代的连续链条,最终可能使产业丧失高端跃升能力,进而丧失未来竞争力。
低价设备质量堪忧,图像质量不佳、诊断精度不足、功能缺失等问题,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严重危及患者健康。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会长蔡葵就在接受业内媒体采访时指出,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风险程度远超普通消费品。
设备频繁故障,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迫使患者重复检查,增加经济成本。尤其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基层地区,因设备问题延误诊疗或被迫转院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破解“唯低价论”导致的三方共输困局,确立“优质优价”导向成为集采政策的核心关切,国家层面持续优化机制。2025年2月,财政部赋予评审委员会对异常低价进行“合理性判断”的权力。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和“规范政府采购”,推动集采迈入“质价平衡”的规范化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集采真正需要的“好设备”的特征日益清晰。据《中国政府采购报》此前报道分析,集采呼唤的“好设备”要在三个维度上形成竞争优势:
过硬的品质性能:即设备本身的技术先进性、成像质量、稳定耐用性及持续升级潜力。
出色的临床适配性:精准匹配不同层级、不同专科医疗机构的实际诊疗需求,如县域所需的“高性价比”多功能一体机或专科要求的特定高性能模块。
完善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长效保障能力,包括5年以上质保、快速响应维修、充足备件及专业培训支持等。
这三个维度正加速转化为地方实践。例如,浙江省卫健委在7月的磁共振集采中显著提高技术参数权重并设置核心要求,通过精细衡量设备质量有效拦截“低价低质”产品。河北、山西等省则在超声集采中将关键临床实用功能列为实质性响应条款(不满足即废标),深度考察临床适配性,引导厂商聚焦真正满足需求的多功能设备;同时,对质保年限和响应速度的硬性要求,凸显了对售后服务体系长效可靠性的考核。
行业领先企业正围绕此标准加速创新,例如,在北京深耕30多年的某医疗品牌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就正持续利用AI算法优化智能制造流程,且通过持续的国产创新和供应链的深化建设,显著提升了设备质量和响应速度,并为长期服务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可以预见,未来集采将更加青睐那些在品质性能上经得起严苛检验、在临床适配性上能精准匹配多元化需求、在售后服务体系上能提供全周期长效可靠保障的厂商。而符合此三维标准的“好设备”,正是推动医疗升级、服务能力提升并最终惠及百姓健康的关键支撑。